NEWS 從收容留置開始 收容所與動物福利 行動參與 從1949以來 政策建言 討論與回應 最新消息 捐款支持
  • 看事件
  • 看法規
  • 看施政
  • 2009年收容所相關事件 : 善待動物就是一種生命教育
     

    2009.06.19

    聯合晚報(話題 社論,第A2版)

    董事長樂團的大鈞和家人把飼養的16歲老狗,帶去動物收容所棄養,遭網友批評,明知道那麼老又有病的狗,不可能有人領養,多半就要走上安樂死一途,不肯照顧老狗也就算了,連讓牠安樂死都選最「方便」的方法。此事連收容所工作人員都看不過去,po上網公諸於世,引發網友撻伐,才讓大鈞把狗領回。

    即使大鈞發表了長篇聲明稿解釋,但這樣的行為,尤其背後的心態,還是令愛動物人士不能原諒。孟子問:「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?」得到的答案是:仁義,而仁義的根源則在人有惻隱之心。講得更白話些,就是看到別人痛苦會感到不忍心,從這裡開始,才有了人間一切品德的可能性。

    很多人覺得,台灣社會出了嚴重問題,因為很多人失去了基本的惻隱之心。而且我們的學校與社會教育,也都輕忽惻隱之心的重要性。看到痛苦無動於衷,進而對自己行為給其他生命帶來痛苦亦無動於衷,是件極可怕的事。多少邪惡,就是從這種「無動於衷」產生出來的。不只是近來傳出各種虐待動物事件,遠從「邱小妹」被親生父親當街毆打、路人圍觀、醫院排拒的新聞,到最近飆車族肆意傷人而無所悔悟等,都顯示台灣社會嚴重缺乏惻隱之心。

    教育部要投資12億元讓台灣變得「有品」,尤其是要讓學童提升品德。這件事的重要性值得全力支持,重點是要找到有效的方法,從品德的起點,也就是惻隱之心,開始做起。例如陸續傳出有些學校,由校方收養流浪狗擔任「校犬」,成為師生共同關心、共同愛護的對象。這樣一種讓學生從實際行為、親身參與的生命教育,其培養愛心、培養品德的效果,遠勝於多少書本上或師長訓話的意義。

    對於生命的尊重,對於痛苦的同情,就是品德的出發點。別小看隨便棄養老狗、虐待動物的行為,這正是衡量一個社會的生命教育成功與否的指標。教育部推動「有品」,從教導學生愛護動物做起,就能激發出多少人性和良知。